首頁|必讀|視頻|專訪|運營|制造|監(jiān)管|大數據|物聯網|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約記者
手機|互聯網|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計算|芯片|報告|智慧城市|移動互聯網|會展
首頁 >> 報告 >> 正文

Canalys:2024 年第二季度中國 eSIM 設備出貨量達到 100 萬臺

2024年9月18日 07:30  IT之家  作 者:汪淼

9 月 16 日消息,eSIM 作為智能可穿戴設備實現獨立通信的關鍵連接方式之一,使智能可穿戴設備擁有成為第二智能獨立終端的可能。

2024 年二季度,Canalys 智能可穿戴數據顯示,美國市場成為腕表類智能可穿戴 eSIM 設備出貨量最多的國家,eSIM 設備達到 190 萬臺,在 SIM 連接方式中占比 33.9%。中國市場僅次于美國,eSIM 設備出貨量達到 100 萬臺,在連接方式中占比 10.8%

但從品類占比來看,美國市場受到蘋果的帶動,eSIM 出貨量主要來自智能手表,中國市場則有所不同,中國廠商的 eSIM 基礎手表也為 eSIM 手表的出貨增長再添動能。 

報告提到,中國市場提供 eSIM 基礎手表的玩家主要有 vivo、榮耀、小米,均屬于手機廠商生態(tài)鏈玩家,且均發(fā)布一款或多款 eSIM 基礎手表,但各家策略各有不同:

vivo 作為較早入局 eSIM 基礎表的玩家,目標中低端消費群體,并不斷迭代,目前在售的 eSIM 基礎手表 Watch GT 價格最低可達 799 元,并帶來與手機聯動的 AI 元素以及長續(xù)航的加持,為消費者帶來高性價比的選擇。

榮耀聚焦中端市場,除了將 eSIM 功能融入其 Watch 4 系列外,還增加了雙待機(用于從兩條線路接收短信和未接來電通知),ECG(Watch 4 Pro 型號可用)和微信功能,以使其與其他競爭產品區(qū)分開來。

小米則走向高端,將 eSIM 功能與運動手表相結合,將其應用在 Watch S4 Sport 運動手表中,旨在吸引那些追求高品質生活、注重科技體驗的用戶群體,為用戶帶來了更加智能、更便捷的智能可穿戴選擇。

▲ 【IT榮耀手表 4“云水藍”圖賞

從短期看,將 eSIM 功能添加至基礎手表中,為消費者提供了更親民的,具備聯網功能的可穿戴設備產品,有助于讓更多消費者接觸并考慮購買這類產品,促進 eSIM 設備在腕表中的滲透率。但從中長期來看,eSIM 在基礎手表中的長期增長仍然面臨一些挑戰(zhàn),IT之家匯總報告內容如下:

應用場景仍然有限:目前 eSIM 智能可穿戴設備在一般的用戶應用場景下仍然不會完全脫離智能手機,成為獨立的“第二終端”,eSIM 更多情況下僅能夠滿足個別特定使用場景或手機使用不便情況下的通訊問題,使用頻率有限。并且對于基礎手表而言,基礎手表通常不具備復雜的應用生態(tài)和強大的處理能力,對于搭載實時導航,流媒體,打車等擁有高頻使用潛力的應用仍然略顯吃力,這要求廠商對平臺進行進一步的開發(fā),以拓展 eSIM 功能的應用場景,提高用戶對該功能的粘性。

成本效益考量:成本效益考量一方面對于廠商,一方面對于消費者。對于廠商而言,雖然將 eSIM 下放至更實惠的基礎手表中,能夠為廠商在短期內帶來出貨量的增長,eSIM 技術的引入要求廠商在后臺支持系統與平臺研發(fā)上的持續(xù)投入,以確保服務的穩(wěn)定性和創(chuàng)新性。因此,過度壓縮 eSIM 手表的售價,可能會限制廠商在后續(xù)產品迭代中的投資能力,影響技術升級與市場競爭力。其次對于消費者,eSIM 技術在基礎手表中的普及,無疑降低了該功能的門檻,使之更加貼近大眾消費能力。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鑒于 eSIM 目前主要滿足有限的通信場景,消費者需承擔每月固定的額外套餐費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長期使用的成本負擔。在當前可穿戴設備市場普遍以一次性購買為主的背景下,eSIM 手表的長期成本投入特性要求廠商能夠提供與之相稱,甚至超越消費者期待的配套服務與體驗,從而吸引用戶愿意為 eSIM 功能長期持續(xù)地投入。

運營商限制:中國運營商在 eSIM 服務推廣上仍然相對保守,在套餐模式,品牌,獨立線上辦理程度上仍然有所限制,且不同供應商提供的服務有所差異,不僅影響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也限制了市場的拓展。特別是對于基礎手表市場,定價較低利潤空間有限,運營商可能缺乏足夠的動力去推廣相關服務,導致 eSIM 為基礎手表運營渠道助益有限。

編 輯:章芳
飛象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本網刊載內容,凡注明來源為“飛象網”和“飛象原創(chuàng)”皆屬飛象網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摘編及鏡像,違者必究。對于經過授權可以轉載,請必須保持轉載文章、圖像、音視頻的完整性,并完整標注作者信息和飛象網來源。
2.凡注明“來源:XXXX”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在于傳播更多行業(yè)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相關作品刊發(fā)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處理。
本站聯系電話為86-010-87765777,郵件后綴為cctime.com,冒充本站員工以任何其他聯系方式,進行的“內容核實”、“商務聯系”等行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相關新聞              
 
人物
中國電信邵廣祿:面向AI大模型的智算集群及網絡的實踐和展望
精彩專題
CES 2024國際消費電子展
2023年信息通信產業(yè)盤點暨頒獎禮
飛象網2023年手機評選
第24屆中國國際光電博覽會
CCTIME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報價 | 聯系我們 | 隱私聲明 | 本站地圖
CCTIME飛象網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備08004280號-1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yè)務經營許可證08023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0771號
公司名稱: 北京飛象互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鏡像